百大立委聲量調查分析


《時局》網路聲量觀察站與《菱傳媒》進行合作,針對立法院超過百位立委進行全年度聲量分析,根據《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運用 Creator Sonar 輿情模組,統計 2024 7 25 日至 2025 7 25 日間六大社群平台(FacebookYouTubeInstagramPTTDcardThreads)之公開資料,協助讀者一窺立法院所有委員的聲量表現。

一、國會聲量總體觀察

高聲量、低好感,倚靠負面情緒支撐的國會戰場!

立法院給予國人和民眾的形象,可以說就是由所有立法委員的社群臉譜構成,聲量話題的高低、關注、感受,會集結形成人民對民意機關的印象。

一整年的數據統計分析,《時局》發現兩大數據狀況,跟各位讀者分享:

  1. 高聲量不等於好感度,正向討論者少之又少

    在超過百位立委中,P/N 值高於 1(即正面討論多於負面)的僅佔少數,且多為聲量低的在地型民代,顯示整體國會的輿情結構呈現「少數人獲得認同,多數人發布以及引發不滿的反應」,顯示國會話題高度處於批評與被批評的惡感循環之中;而在全體立委中,聲量破百萬者約有十餘人,但幾乎無人具備高 P/N 值(>1)。這代表「關注」往往是出於爭議、對撞、批評,或是黨派衝突所引發的流量,而非政策或表現受到認可。

  2. 不分區立委成負面輿論重災區,民眾對國會的好感持續流失

    相較於區域立委多有地方連結、實質耕耘,不分區立委因較少地方基礎與選民監督,在發言與行為上更容易引發爭議。整體數據中,P/N 值最低的多數即來自不分區;負面情緒主導國會輿論焦點,無論是民眾與政治人物之間,或是政治人物之間,少有肯定、多有攻擊,相互透過社群輿論來監督、批評、甚至懲罰立委言行已成為常態,「福國利民」與「推進法案」成為稀有的話題。

二、立委聲量前十名

聲勢之巔與負面情緒交織拉抬

在網路成為政治訊息傳播與輿論醞釀的主要場域後,立法委員的社群聲量成為觀察其議題操作能力、話題塑造能量與社會關注強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聲量最高的十位立法委員,他們橫跨三大政黨,總聲量範圍自 140 萬至 700 萬不等,充分展現當代網路社群政治輿論的複雜結構,以及關注焦點。

姓名

選區或類別

黨籍

總聲量

P/N

黃國昌

不分區(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7,047,942

0.16

徐巧芯

台北市第7選區

中國國民黨

3,177,519

0.19

韓國瑜

不分區(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3,063,195

0.27

傅崐萁

花蓮縣

中國國民黨

2,732,464

0.14

柯建銘

不分區(民進黨)

民主進步黨

2,615,498

0.14

吳思瑤

台北市第1選區

民主進步黨

1,908,698

0.15

王鴻薇

台北市第3選區

中國國民黨

1,700,258

0.20

沈伯洋

不分區(民進黨)

民主進步黨

1,589,303

0.17

陳去珍

金門縣

中國國民黨

1,492,275

0.19

羅智強

台北市第6選區

中國國民黨

1,417,196

0.35


1.
聲量排行榜:十位立委社群曝光強度總覽

在聲量前十名中,以民眾黨的不分區立委黃國昌聲量最高,達 7,047,942 筆,其後依序為國民黨台北市第7選區立委徐巧芯(3,177,519)、國民黨立法院長韓國瑜(3,063,195)、國民黨花蓮縣立委傅崐萁(2,732,464),與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柯建銘(2,615,498)。其餘上榜者依序為:民進黨台北市第1選區立委吳思瑤(1,908,698)、國民黨台北市第3選區立委王鴻薇(1,700,258)、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1,589,303)、國民黨金門縣立委陳玉珍(1,492,275)與國民黨台北市第6選區立委羅智強(1,417,796)。

這十位立委的總聲量皆突破百萬,合計聲量超過 26,700,000,顯示他們在社群上扮演高度可見、輿論密集的角色。

2. 政黨與區域分布:國民黨占六席,台北市聚集四人

觀察政黨組成,十人中有六人來自國民黨,三人來自民進黨,一人來自民眾黨。國民黨的強勢占比,反映其內部擁有多位高度可見的政治人物,也顯示其在輿論場上的主動出擊或爭議參與比例較高。民進黨則有柯建銘、吳思瑤與沈伯洋三位上榜,分別代表立院老將、黨團幹部、議題代言,而民眾黨雖僅有一人,卻由黃國昌居於榜首,突顯其成為議題焦點的特質。

區域分布方面,四位立委來自台北市,分別為徐巧芯(第7選區)、吳思瑤(第1選區)、王鴻薇(第3選區)與羅智強(第6選區),顯示首都地區因媒體可及性高、議題密集、政治攻防激烈,而成為聲量領頭羊。此外,花蓮與金門兩個非典型高聲量區域,也因特定立委的高度辨識度或爭議事件進入前十,顯示地域雖然有限制作用,但國政議題仍是討論重心。

3. 討論情緒比值(P/N 值):高度負評場域中的變異點

值得注意的是,此聲量並不等同好感度。

十位立委的 P/N 值(正面討論 ÷ 負面討論)中,九人落在 0.14 0.27 之間,表示他們的社群討論以負面為主,正面留言僅佔極少比例。最低值為傅崐萁與柯建銘(皆為 0.14),緊接著為黃國昌(0.16)、吳思瑤(0.15)、陳玉珍(0.19)。其中只有羅智強的 P/N 值達 0.35,為前十名中唯一相對接近「三成正面討論」的立委。

這樣的結果顯示:在高聲量的環境下,負面討論極可能是形成曝光的主要來源。然而這種討論結構的生成背後,可能出於多種因素,例如:

  • 長期爭議性操作所帶來的社群批評
  • 持續參與高爭議議題的曝光紅利
  • 支持者與批評者在貼文區互動形成對撞輿論
  • 特定事件導致非原支持群體大量提及該政治人物

4. 聲量形成機制:自營內容、媒體擷取與社群爭議的多軌交會

以內容來源分析,這十位立委聲量多來自三種主要機制交織:

  1. 主動經營社群、自產內容者(如羅智強、黃國昌)
    這類立委透過頻繁貼文、直播或短影音與群眾互動
    聲量可控性較高,亦較能聚焦特定議題
  2. 媒體高度轉載、討論延伸者(如徐巧芯、沈伯洋、陳玉珍)
    這些人物常因新聞事件、議題發言被媒體引用轉述,擴大社群迴響
  3. 爭議集中觸發者(如傅崐萁、柯建銘)
    某些立委未必每次都是主動發聲者
    卻因特定爭議、指控或社會矚目事件被動成為焦點

這樣的分析提示我們,聲量高不必然代表政治認同,也未必是行動成效的唯一指標。實務上,許多聲量暴增反而是因為網路爭議、社會事件而非原本規劃的議程操作。

三、113百大立委聲量榜


本次聲量統計由《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平台提供,資料來源為潮網科技所開發之Creator sonar文字輿情模組。本次分析涵蓋的時間範圍為2024年7月25日至2025年7月25日。分析涵蓋國內主要社群(FB、YT、IG、PTT、Dcard、Threads),透過語意辨識與資料演算技術,整理特定期間內與關鍵詞相關之公開討論總量。

聲量指數計算方式如下:

聲量數 = 相關文章數 × 1 + 相關文章留言數 × 1

定義說明:

  • 相關文章:標題或內文出現關鍵詞之貼文、新聞、討論串
  • 相關文章留言:文章標題出現關鍵詞之文章下所有留言;如平台文章無標題,則以內文前 30 字作為標題判準。如果關鍵詞僅出現在文章而非標題,則僅記也有提及關鍵詞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