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擊到網紅聲援:眾量級Andy老師事件五大焦點

「眾量級CROWD」在台灣YouTube平台上曾擁有227萬訂閱,是許多人關注訂閱的內容創作者。2024年10月,Andy老師與家寧宣布分手後,頻道停止更新,表面上看似和平收場。然而,直到2025年3月11日,Andy老師突然發布影片,控訴家寧母女在分手後將頻道及社群帳號「整碗端走」,並揭露多年來他僅獲得微薄固定薪資,從未看過公司金流,甚至股權僅有25%。隨後,群海娛樂反控Andy自行變更收益至個人帳戶,雙方矛盾激化。緊接著家寧於3月18日委託理鴻律師事務所發表4點聲明,表示自己也與Andy同樣按月領取固定薪資,並不了解公司運營,試圖與母親切割立場。這起事件迅速引爆網路輿論,成為全台關注焦點,衍生出多個熱門討論面向。

(圖一)

眾量級事件整體網路聲量在3月11日Andy老師發布揭露影片後開始明顯攀升,在3月13日迎來第一個顯著高峰,是Andy老師控訴影片發布後引發全網熱議的關鍵時刻。聲量在3月14日群海娛樂發布聲明後仍維持高檔。之後聲量雖有所下降,但在3月18日家寧透過理鴻法律事務所發布個人聲明時再度出現第二波高峰。這兩個明顯的聲量高峰分別對應事件中的兩個重要轉折點:Andy老師的初始爆料及家寧試圖與母親切割立場的聲明。

五大網友關注面向

進一步分析相關網路討論內容,可發現網友關注焦點已從Andy受到不平等待遇爭議,擴展至多元面向的深度探討。分析社群討論內容後,發現有五大面項獲得網友熱議:

面向一:網紅圈集體聲援 多類型內容齊發聲

Andy老師揭露影片曝光後,網紅圈迅速形成強大聲援陣線,許多知名YouTuber紛紛以不同方式表達支持。除了直接在Andy影片下方留言力挺之外,JoemanJK(勾惡)貝克書等人發布評論影片來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有創作者以戲劇重演方式製作相關內容表達對事件的關注,如:油條兄弟九日映像;甚至本業律師協槓YouTuber的創作者,如廖震老師,也陸續加入討論,從法律專業角度分析本事件的孰是孰非,使得整起爭議不僅停留在情感層面,更延伸至商業倫理、創作者權益保障等深層議題。

「這不只是Andy的事,是關乎所有創作者,該有的基本權益」成為創作者圈的共識。對於創作者來說,這不僅是一起單純的分手糾紛,更關乎創作者權益與公平收益分配的重要議題。許多人擔憂如不正視此問題,未來可能有更多創作者面臨類似處境。

面向二:粉絲企業瘋狂「抖內」 力挺Andy重新出發

Andy老師影片釋出後,意外獲得大量粉絲和企業的財務支持,彷彿觸動了集體正義感。影片超級留言區瞬間成為「抖內大賽」現場,不只粉絲紛紛捐出小額支持金,更有其他創作者以超級留言形式贊助千元以上金額,畫面令人震撼。據網友統計試算,光是原始影片的留言抖內,已有超過1萬筆,總額更是超過百萬台幣,成為Andy重新出發的第N桶金。

除了個人名義的支持外,企業也紛紛加入響應行列。驊哥電腦在初始影片發布後,便於粉專發聲表示願免費提供一台高規格筆電;各類品牌如隱形眼鏡接案網站更是爭相提出合作邀約,希望能與Andy展開各種形式的商業合作。最讓人驚訝的是,達仁地產董事「地產阿北」在Threads上表示想免費給Andy老師一間房。

這場意外的捐助風潮不僅解決了Andy的經濟困境,更像是公眾對於公平正義的一種無聲投票。「善良的人都會有福報」、「買一份善良,不貴」等網友評論,反映出在這場爭議中,大眾傾向站在Andy一方的情感取向。

面向三:張家人黑歷史被挖 家族企業模式引質疑

隨著事件發酵,網友們也開始深入挖掘張家人的相關資訊,使得這起爭議從個人糾紛擴大為對家族企業經營模式的質疑。

以正負面語意分析網路中對各對象的討論內容,可以發現:家寧作為眾量級主要成員,獲得最多關注,但其中負面評價占比高達40%;家寧媽媽作為群海娛樂掌權者暨事主之一,成為第二熱門的關注對象,P/N值(正面與負面聲量比)低於家寧本人,可推測網友對於家寧媽媽有更強的不信任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寧父親雖聲量較少但P/N值卻是張家人中最低的,表明公眾對其指控工廠遭騷擾事件持負面看法。家寧妹及家寧哥,雖聲量較低但仍有網友挖出他們過去的IG照片合作經驗大做文章,引發討論。

但最受關注的莫過於掌握群海娛樂50%股權的張媽媽(家寧媽媽)。網友紛紛質疑:「沒投入拍攝卻佔50%股份,太扯了」、「這十年來的每筆帳務及資金流向要不要詳細公布一下」、「以自身名字註冊商標,一開始就給自己鋪好後路了」一連串的質疑讓張家人陷入輿論風暴中。

(圖二)

面向四:官方聲明各異 網友一面倒反應

面對輿論壓力,張家方兩度發表聲明,但反而引發更大爭議。3月14日,群海娛樂發布六點聲明,反控Andy「自行變更頻道收益分配至個人帳戶」,並強調「按公司營運狀況發薪」,但網友很快發現聲明中的諸多破綻。特別是聲明中承認「商標最初並未以公司名義註冊,而是以個人名義完成登記」這一點,更被視為間接承認了Andy的部分指控。而後在3月18日,家寧透過理鴻法律事務所發布四點個人聲明,表示自己也與Andy同樣按月領固定薪資,對公司實際收益「不甚知悉」。被網友認為除了試圖為上一份群海娛樂所發布的聲明補充說明,還意圖與母親切割。

網友對這兩份聲明的反應幾乎一面倒地負面,認為聲明並未回應核心問題:「叫你寫報告 不是把題目再抄一遍」、「就算領一樣股東會議怎麼不說話」、「扯一堆,妳老媽股權的錢算出來了沒」。整體而言,這兩份聲明皆未能扭轉輿論走向,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對Andy老師的同情與支持。

面向五:律師界熱議案情 「理鴻敢」接案成焦點

這起事件迅速成為法律界關注焦點,多位知名律師紛紛在社群媒體和YouTube上分析案情。

仙塔律師指出以個人名義註冊商標的問題,還有機會搶救;林智群律師巴毛律師混酥團在群海發布聲明後,都以「翻譯蒟蒻」的方式表達自己作為法律專家的解讀,也認為內容反映了Andy講的都是真的;林律師也表示應該沒有律師敢具名代表張家,若有也務必記得先收錢

除了案情本身,為家寧發布聲明的理鴻法律事務所也意外成為討論焦點。在輿論一面倒的情況下,理鴻律師事務所接下委託也意味著將承受網路砲火攻擊,讓網友創造出「別人不敢,理鴻敢」的調侃諧音梗,引發廣泛傳播。網友打趣:「我覺得理鴻事務所這案子接的非常好,直接乘著流量打響知名度,還有一個響亮的理鴻敢slogan」也有人表示:「事務所順利吸引火力,切割+0和媽媽,ㄧ概不知,建立斷點」。

律師界對此案的持續關注,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專業視角,也使得整起爭議從八卦娛樂提升至法律教育層面,讓更多人了解創作者權益保障的重要性。

結語

從輿論趨勢來看,這起「眾量級分手大戰」已遠超出簡單的情侶糾紛範疇,迅速演變為台灣網路創作生態的關鍵轉折點。透過網路聲量分析,我們看到這場爭議不僅觸動了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望,更揭露了創作者與經紀公司間權益分配的結構性問題。各方反應—從網紅同業的集體聲援、粉絲企業的慷慨解囊、到律師界的專業評析—都展現了此事件超越娛樂新聞的社會意義。雖然隨著時間推移與法律程序進行,公眾關注度必然起伏,但眾量級爭議已成為台灣內容創作產業的警示案例,促使更多創作者重新審視自身權益保障機制,也迫使經紀公司反思管理模式。這場風波最終不僅是Andy個人與張家的糾紛,更成為台灣網路創作者集體意識覺醒的催化劑。